第44章 东坡与西湖十景

第二天,林烨从老宅醒了过来。

上午九点多,林烨骑着老妈的小电驴来到镇子上的车站等着人。

一辆班车停在了跟前,不过林烨没在意,他知道那两人是开车过来的。

只是导航到镇上容易,到他们村导航没有那么精准的地图,所以他才到镇上来接。

忽然,林烨感觉到身前站了一个人,而且有一股清雅的香味,他不禁抬头,只见一个女孩子站在他的面前,穿一身合体的白色碎花连衣裙,纤纤细腰扎着腰带,脸上带着口罩。

“是你?你怎么来了,你没回去吗?”林烨惊讶的站起来,来人是白露,虽然发着口罩,但是林烨一眼就认了出来,白露身边事她的小助理小菲。

“你怎么认出来我的!”白露眼露喜色的问道。

“闻香识人啊!”林烨笑着说道。

“啊,讨厌,不正经,芳姐还说你老实呢!”白露听了羞涩的说道。

“我说的实话啊,你身上的香水味我闻过,所以熟悉啊!”林烨满脸无辜的说道。

小菲看着两人的样子,捂嘴发笑。

“你在这里干嘛呢?不会是在等我吧?”

我说在这等你你也不信呀,我在等两个人。”

就在这时,一辆大众轿车停在了路口。

驾驶位的窗户摇了下来,是一位清秀的姑娘,探出了头,盯着林烨看了又看。

“你是林烨吗?”姑娘在蘑菇屋直播间见过林烨的样子。

“你是杨子晴。”林烨也猜到了,这就是自己要等的人。

“对,是我。”姑娘高兴的点点头。

林烨接上了人,骑着小电驴在前面带路,白露她们坐在了杨子晴的车。

……

林烨家。

林烨将做好的东坡肉端上了桌。

四四方方的肉块整齐的摆在盘中,色泽洪亮。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。

“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东坡肉啊,早就有所耳闻,一直遗憾这道名菜失传了,没想到今天居然真的看到了!”杨本清看着桌上的东坡肉,颇为感慨的道。

谁能想到这道千古名菜,在绝迹几百年之后,竟然从一个年轻人的手中再次重现。

闻着这东坡肉的香味,他不禁感叹自己这趟没有白来,能品尝到千古大文豪苏东坡所发明的东坡肉,人生无憾了。

“大家尝尝吧,看看味道怎么样?”林烨坐下,招呼道。

等不及的众人全都抄起了筷子就夹起一块。

就连林烨的父母也是第以次吃到这道菜。

中午林烨说他要烧一道菜,李婉兰还怀疑他会烧成什么样。

可是此刻吃进嘴里的东坡肉,却是美味的已经让她无话可说,感慨儿子的厨艺比自己好太多了,不知道高了几个档次。

“肉质鲜嫩,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跟古籍记载的一模一样,不愧是鼎鼎大名的东坡肉啊。”

这道东坡肉浓郁的肉香,鲜美的汁液,简直让人垂涎欲滴。不愧是流传千年的人间美食。

就连几个女孩子,也是忍不住的吃了起来,而暂时忘却了这肥肉所带的卡路里。

“林烨,我听你说过东坡先生和东坡肉的故事,不知道你能不能再说说东坡先生在临安的事迹呢,你对他在临安主政的事迹知道多少啊?”

吃完了午饭,众人坐在院子里休息,杨本清迫不及待的就问起了林烨。

众人也好奇的竖起了耳朵,关于历史的知识,他们都不是很清楚,他们也想听听,哪位家,到底有过怎样的过往。

“东坡一生两次到临安任职。第一次是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。东坡因为反对新法,自求外放,到临安任通判,一直到熙宁七年九月调离。在这期间,他主持了对临安六井的疏通和修复工作。

第二次是元祐四年至元祐七年,东坡以龙图阁学士身份领军浙西兼任临安太守。三年后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承旨。在任期间,他领导临安居民疏浚出大量的西湖淤泥,又下令将这些淤泥筑成长堤,贯通西湖南北两岸,既方便往来,又成就了西湖的美景。”

“没想你对历史的了解居然到了这种程度,连具体年号都这么清楚。”

杨本清也是偶然在一些残缺的资料里面找到的这些信息。

可是林烨所说的时间跟他所了解到的基本吻合,这也就是说明林烨的话也绝不是空穴来风,他是真的知道这段历史。

“那有关东坡先生在临安的故事,你知道吗?”

“临安的西湖十景都知道吧,其实这十景从南宋就定型了,一直流传至今。其中就有几个是与东坡有关的。

“西湖十景居然是跟东坡先生有关?”杨本清这点也是第一次知道,西湖十景一直是临安的代表性景点,可是这十景的来历,却鲜有人知。

“西湖十景第一个字就是“苏”,苏堤春晓。

东坡第二次来到临安时,由于长期疏于管理,西湖湖面一半已经淤塞。

东坡主持疏浚西湖,把挖出的淤泥堆成一道长堤,全长近3公里,上面设了六道桥。

堤坝上种植了桃树、柳树,春天时桃红柳绿,景色宜人,成为西湖上最美的风景之一。

因为是东坡主持的工程,所以这段长堤,就被叫做苏堤。

“原来苏堤春晓的苏指的是苏东坡的苏,而苏堤也是因为这样而得名的。”杨本清欣喜的道,这就好像一个无解的难题突然间迎刃而解了。

“除了苏堤春晓。西湖十景里面,还有一处景观也与东坡有关,那就是三潭印月。东坡疏浚西湖之后,为保持西湖长久清洁,把靠近岸边的水面租给农户种植菱角。农户为了收成,会定期清淤,相当于对西湖进行长期保养。同时,东坡在湖中立了三座石塔,规定石塔之间不准种植菱藕,以便测量淤泥厚度。

石塔中空,可以放置蜡烛,月圆之夜灯火与月色相印,成为著名景观——三潭印月。”

“林烨,这些知识你都是从哪知道的,这些连历史大家都不一定知道吧!”

“惭愧,我虽然研究历史几十年,但是林烨说的这些,我也是第一次听说!杨本清感慨道。

$(".noveContent").("halfHidden");setTimeout(function{$(".tips").("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,接着读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