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 第四卷大乘百法明门论

《百法明门论》全本免费阅读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,『如世尊言:一切法无我。』「一切法无我」的观念…我们一个修行人能够建立起这样的观念,这表示什么意思呢?表示这一切的果报都是可以改变。

比如说我们现在很贫穷,但是没关系,贫穷的果报是「无我的」,你开始去修布施,用布施的业力去熏习你的第八识,你的果报就会转变。乃至于你对世间的果报没有兴趣,想要成就阿罗汉、辟支佛、佛陀的圣果;你用「戒定慧」的因缘,来熏习你的阿赖耶识,它也能够转变。你说「我是业障凡夫,造了很重的罪业」,没关系,只要有信愿持名的因缘,就可以让你带业往生。因此龙树菩萨说: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。」因为一切法「毕竟空」,所以一切因果原理,才能够建立起来。

换句话说:既然「一切法」体性是毕竟空,表示我们的生命是可以改造、表示佛道可以成就。这是我们在学习「色、心」二法之前,一定要清楚的观念。你现在的身心状况,透过你心识的造作,都是可以改变的!

天亲菩萨在讲以下的《百法》之前,先要我们确认这些法都是「因缘」而有,可以透过修行而转变,所以说「一切法无我」,这正是本论的宗旨。

乙二、设问答以明宗

以下提出一个问答,来广泛的解释「一切法无我」的道理。这当中分两科:丙一、举百法无我合问,丙二、列百法无我分答。先提出简略的问题,然后再广泛的回答,是以问答的方式来发明本论的宗旨。

丙一、举百法无我合问

这当中有两个问题:第一「何等一切法?」,第二「云何为无我?」就像前文解释经题一样,问说什么是「百法」、什么是「明」。这里也提出两个问题,以下的论文就是分别来解释这两个问题。

丙二、列百法无我分答

这一科列出「百法」跟「无我」,并分别来回答。

丁一、答百法

先回答「百法」─「何等一切法?」什么是百法的内容。这当中又分成:戊一、略举五位总赅百法,简略的说明百法;戊二是详细的说明。

戊一、略举五位总赅百法

[一切法者,略有五种:一者心法。二者心所有法。三者色法。四者心不相应行法。五者无为法。]

天亲菩萨把「一切法」归纳成五类:第一个是「心法」,第二个是「心所有法」,第三个是「色法」,第四个是「心不相应行法」,第五个是「无为法」。先把五位百法的内容标示出来,下文还会详细解释。我们看蕅祖的注解有三小段:

『法既称为一切,则何所不摄?』

既然称为「一切法」,那么当然包括十法界染污的因果、清净的因果,十法界染净的因果都包括在里面。

『设欲广说,穷劫莫尽,今以五位百法收之,故名为略。』

先解释这个略字,「一切法」略有五种,为什么要加一个『略』字呢?因为『设欲广说,穷劫莫尽』。这些法的差别,佛陀要是详说的话,那是穷劫莫尽,这里只以五位百法来收摄一切法,所以叫做「略」。

『略虽五位,已收一切世出世间,假实、色心、主伴,罄无不尽。』

虽然是五位,但是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、假法、实法、色法、心法、主伴,罄无不尽。这个「罄」就是收摄或者讲包括,都包含在里面。

这是总标,以下各别解释什么是「百法」,再解释「无我」。

先看「百法」,『何者』为什么说这五位包含了一切世出世间假实、色心、主伴呢?蕅益大师把「五位百法」,由粗到细,分为两类:

『前之四位,收世出世有为诸法。第五无为,收世出世无为法性。』

前面四个,包括「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、心不相应行法」,都是属于有为、有造作、有活动的。第五个「无为」,是属于无为法;它是一种寂静、没有造作的状态。譬如虚空,我们看虚空里面一下子造一间房子,地震一下子就把房子给破坏掉;一下子种了一棵树,一下子就把这棵树砍掉了;树跟房子都是变化的,但是「虚空」不变化,不管多大的地震,虚空没有任何的变化。你不要以为虚空就是空气,空气会流动,虚空不是一种动相,它空的相貌是没有造作因缘的,这就是「有为法」跟「无为法」的差别;「有为法」是因缘造作之法,都是造作而生起的,也会因造作而灭掉。另外是无为法。这是把「五位百法」分成两类,以下详细说明。

『就前四中,前三是实,第四是假。』

前面的四个「有为法」又可以分为:前面三个「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」是实法;第四个「不相应行法」是假法。

在《唯识学》里面,「假法」跟「实法」的定义是说:假借业力所变现的,也就是「阿赖耶识」的业种子所变现的──-你去造善业就创造一个善的果报,你去造恶业就得一个恶的果报,这是「实法」。「假法」它不是业力,它是由于你的分别心而安立的,也就是「第六意识」的分别心。第六意识去分别─喔,这是一个好人、坏人,这是一个大人、小孩…由分别心而安立各式各样的名词,这就是「假法」。

『就前三中,前二是心,第三是色。』

在前面的三种当中,「心法」跟「心所有法」是属于心法,「色」是属于色法。心法具有了别的功能,有明了性;色法,是一种质碍,有一定的质量、空间;「碍」就是占有一定的空间,但是它没有了别性。比如说□□、无色法的色法,他们的四大特别的精妙;我们的四大不能放光,太阳日月能够放光,□□的四大能够放出光明,所以□□、无□□不需要日月。但是它这样的精妙,还是没有明了性。所以说「色法」,你的业力再怎么殊胜、果报再怎么庄严,还是没有明了性;色法没有明了性。唯识学「业力」的存在,是要有明了性的「心识」,才能去造业的。

如果再详细分类:『就前二中,初一是主,第二是伴。』「心法」跟「心所有法」再作比较,「心王」是主人,「心所有法」是伴。主人要到哪里,仆人就跟着主人走,这是主跟伴的关系。「主人」是决定者,「伴」是没有意见的,主人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。

『有主必有伴,伴不离主。有心必有色,色不离心。』有主就有伴,有心法就一定有色法,为什么?因为「色」其实也是「心」所变现的。

『有实必有假,假不离实。有有为必有无为,无为亦岂离有为,而别有自性哉!』

这里蕅祖讲到一个观念说:这一切法的五位百法当中,主要还是「心法」。心一动,这一切法就出现了。也就是说,在我们的生命当中,五位百法的运作,还是以「心」为主,心一动,就带动其他四个法的活动。这个就是蕅祖先把百法加以分类。

「于此五位百法,求所谓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,是『补特伽罗无我』。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,是『法无我』也。」

前面是发明「百法义」,这里是发明「无我义」──「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我?」发明无我义。于此五位百法当中,我们求「有情生命中,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」,这是了不可得的,这个叫「补特伽罗无我」。这个「补特伽罗」翻成中文叫「数取趣」;『数』就是「数数」,为什么把「有情」叫做「补特伽罗」呢?主要是表达一个观念:是说明有情众生,数数造业、数数得果报,这就是有情。换言之:什么是「有情」呢?就是「数取趣」。他一次一次的造业,由他的业力去感得果报,叫「数取趣」,也就是「补特伽罗」。果报的这种变化,完全是由业力主宰的,这当中没有一独立自主的我、没有这样的「我」存在。

「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,是『法无我』」。不但「我」不可得,连我们所受用的一切法,也是随业力而变化,也是不可得,这就是「法无我」。

《唯识学》的教义跟《般若经》不同,般若经比较直接──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」只要是假借因缘业力所创造的法,本身就是空;至于「什么是因缘所生法」,没有详细说明,我们看《般若经》,没有详细发明什么是色法、什么是心法,心法当中又有烦恼、善根、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性质。没有明显地发明出来。所以,蕅益大师说,如果你不学「相宗」,直接学「性宗」,有时候会含糊拢统。而《唯识学》是先详细说明──什么是因缘所生法、这个法是怎样的差别,然后再告诉你它是空性的。

当你能够对「因缘所生法」看得更清楚,对空性也会看得更深入;当你对空性看得更深入,空观的力量就会更大!不管你自己打坐修行,或跟人群接触,因缘的变化你会看得更清楚,那你对治烦恼就更有力量了!所以《唯识学》的思想,是先引导你去认识「什么是因缘所生法」──整个法的内容是什么,然后再引导你「云何为无我?」它是分成两个次第。这先是简说,再看第二段。

[一切最胜故,与此相应故,二所现影故,三位差别故,四所显示故,如是次第。]

这段文是说明五位百法所安排的次第。为什么「心法」排最先,心所有法排第二,乃至无为法是第五呢?我们看蕅祖的注解:

『此申明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。』

这是说明「百法」前后次第的一个理由。

『即显离心别无自性,故一切唯心,而无实我实法也。』

这五位百法当中,因为心法的功能最大,离开了心,这一切法都没有自性。换句话说,一切法是心所创造的,离开了心,一切法都不能成就,所以说「一切唯心,万法唯识」。既然是万法唯识,这一切法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创造的,这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、不变异的我,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存在,「心生则种种法生」,心一动,一切法出现;「心灭则种种法灭」,当你入了涅盘,这一切法也就消失了。这一切法离开了心,没有真实的自我。

以上是「总标」,下文是「别释」。蕅祖把这五位百法的性质,作一个简要的解释:先看第一个:心法。

「心法─于一切法中最胜。由其能为主故,此能统一切法也。」

心法,排在第一个,因为一切最胜故。于一切法中,它的造业功能势力最强大,就是它了别的功能最强大。心法就是「了别」,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时,能够了别境界的好坏差别,这个就是心法。

「心法」为什么排第一呢?『一切最胜故』,心法于一切法中,造业功能最胜;什么是「最胜」?以下解释,『由其能为主故,此能统一切法』,因为它是业力的成就者──「心为业主」,能够统摄一切法。

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:心法在一切法当中的地位,就像是团体中的领导者;这个领导者的福报最大、智慧也最高;当这个领导者往东边,所有的人就跟着往东去,当这个领导者往西边,所有的人也跟着往西边去,为什么?因为这个领导者能够主宰、统摄整个团体。「心法」就是这样,能够主宰一切法、统摄一切法。

我听说中国香功第一代祖师是「田瑞生大师」,田大师他有什么境界呢?听说他在黑板上写一个『笑』,所有的人看到这个『笑』字,一定控制不住,一定会笑出来,他有这种能力。黑板上这个「笑」字,原本只是一个色法,是眼睛所分别的色尘;你说我们写一个「笑」,大家没什么感觉,为什么?因为他有心力灌进去了,不是色法能够引生我们发笑,色法哪有这种力量呢?是他多少有禅定的力量,能够把他的心力灌倒里面,所以产生这样的功能,只要你看到它,你一定要笑,除非你禅定的念力强过他。

过去在水里,有一个居士卖水晶,当然卖瓜的就说瓜甜。他说他供养仁波切一颗七宝水晶,当仁波切作法的时候,水晶就放出舍利子。其实水晶能够放出舍利子?那是跟主法人的「心」有关,是这个人有功德,你随便请一个人去作法,水晶还是水晶,色法再怎么精妙,都不可能有造业的功能。心法才有,『一切最胜故』。

《大智度论》中讲到︰有一位阿罗汉,带着一位小沙弥在山中修行,这位罗汉经常到龙宫去应供,应供回来之后就把钵交给小沙弥洗;有一次钵里的饭没吃完,留下几粒,小沙弥惜福,把饭拿来吃,啊呀,特别的香!他想:我师父到哪里去啊?这饭菜不是人间的饭菜。他师父下次又出去的时候,小沙弥就躲在座椅的后面,跟着师父一起去。到了龙宫,龙王当然长得像大蛇一样,但是为了供养他的师父,变现出人的样子,请阿罗汉跟他的弟子吃饭。小沙弥吃饭的时候,吃到龙宫的饭菜香啊,对面的龙女又长得很庄严,内心就起了一个烦恼的活动,回来之后,持戒精进、努力修福,但是他持戒精进、努力修福不是为了无上菩提,是希望下辈子做龙王,为了这个目的。

他的师父阿罗汉入定观察:啊呀,糟糕!我的徒弟起了一个不正确的愿力,就把小沙弥叫过来:「你为什么发这种愿力呢?做龙王有什么好呢?做龙王有五欲乐没错,但是龙王有很多缺点:大鹏金翅鸟要吃你,大鹏金翅鸟牠翅膀一张开,就有三百由旬这么长,牠往海里一扇把水拨开,一下子就把龙给吞掉,有生命危险。还有你的龙身里面有鳞片,有虫要咬你,你要扒也扒不到;你钻到沙地里去,沙飞到你鳞片里面,沙会割破你的肉。你好好持戒,可以成就圣道,至少能够升到忉利天。」

小沙弥不听师父的劝解,他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。这个愿力,正是果报的引导者,当然你单有愿力还不够,还要有业力的支持;他就努力的为大众师修福、持戒。有一天,他在经行的时候,看到他的脚出水,他知道业力要成熟了、要满愿了,这时候就用袈裟把身体包住,跳到大海去,变成一只大龙,就把龙王给杀死,自己做龙王。

所以说『一切最胜故』,心是业力的主宰者,你的心是染污的,所造的业力都趋向于染污;这个领导者带你到三恶道去,所有的人就跟他去了。为什么?『此能统一切法』,你布施、持戒的业力,也都是由你的「念头」来主宰的。如果你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,那你所有的业力都趋向于极乐世界那个方向,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;你的发心是求生极乐世界,一切的善法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。你嘴巴不讲,但是你内心当中一直想着:啊呀,我今生出家很辛苦,三点半起床,晚上也不能吃东西,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因为我希望下辈子作国王。你内心有这样的想法,那你下辈子果然得人天果报;如果你的持戒功德大,就作一个大国王;功德小,作一个小国王;如果功德还嫌不够,就作宰相,果报就是这样来的。

为什么每个人所修的业力各有不同?你持比丘戒、我也持比丘戒;你持得不错、我也持得不错,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我到海里做龙王去了,为什么?是不是上帝的安排?不是啊!『一切最胜故』。是你内心的愿力有问题,是主宰你业力、统摄你业力的「心王」有问题!

所以我们学佛「发菩提心」,这个的确很重要,先把你的目标确认,才能把所有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。我们研究《百法》最重要就是「心王」─八识心王;八识心王当中,最重要就是「第六意识」。大概明天我们就讲到了。为什么将「心法」排在第一个呢?因为一切最胜故;在一切的法当中,它的势力最大,它能够主宰万法、统摄万法,所以排在第一个。再看第二个:

『心所有法─即与此心相应,故不离心也。』

「心所有」,第一个字「心」,是指「心王」,它是系属于心王所有。从这个名词可以看出来,「心所有法」有烦恼的心所、善的心所,它不能单独生起活动,一定要跟心王相应。心王往东、它就往东;心王往西、它就往西。就是心所有法。『即与此心相应,故不离心也。』因为它经常跟心相应,所以不离开心,因此安排在第二个,它跟心王的关系最密切。看第三个:

『色法─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,故不离心及心所也。』

色法是「心王」跟「心所」活动所表现的影像,所以不离开心跟心所。色法是由心法所变现的影像,一个人内心所累积的罪业比较重、烦恼比较重时,相貌看起来就比较粗重不安。一个人内心累积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,虽然这些功德我们看不到,因为它无形无相,但是从你的脸上看得出来安祥自在,所表现的色法也会不同。

就像智者大师的哥哥「陈针」,他们是生在隋朝末年。隋朝末年大乱,因为他的父母亲都死了,后来智者大师就出家,他哥哥去从军。做军人难免杀业比较重,因为我不杀你你就要杀我了;到了四十几岁得了一场病,算命的说:「你的死相已经现前!」这个时候他哥哥想:我跟我弟弟分离将近二十年,就去找他弟弟。这时候,他的弟弟智者大师在瓦官寺已成名了。他说寿命活不到一个月,智者大师那是不得了,通达缘起法,哪有说死相现前,世界上「一切法无我」,可以改变,就教他哥哥修忏,修忏几个月出来之后没死。又遇到那位算命的,就对他说:你的死相已经消失掉了,你一定是做了一个大功德,把这个业转过来了!

我们思惟这件事情:这个算命先生怎么知道他死相现前?「万法唯识」,他的罪业为心识所摄持,心识是无形无相,他怎么看得出来呢?因为色法是「心法」所变的影像,它有一个轨则──「相由心生」,所以「相」跟「心」还是很有关系的。

好比说你刚出家的时候相貌是这样子,刚开始不觉得,你要出家修五年、十年之后,你整个内心有很大的转变以后,你的相貌就跟以前的相貌不太一样了。虽然你戒定慧的功德,正式的果报是在下一生,但是今生就会有一些花报出现──「山雨欲来风满楼」,大雨要来之前就会有一点征兆会有风吹过来,。就是说你今生积集很大的功德,虽然这个果报是在下一生,但是你今生就会有一点气氛出现。我们看那些老和尚,像「忏公师父」,那种大功德的境界,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样;内心摄持功德力大的人,虽然今生还是人的果报没有改变,但是就有一种气氛出现,为什么?「相由心生」。他内心功德太大了。

你看那些杀业重的人,像杀鸡的、杀猪的,你跟他的色身一接触,你也感觉到这个人的色身有问题,你能够判断这个人的内心,一定有很多罪业,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,可以看的出来。所以说「万法唯识」,内心有罪业有善法多多少少可以看的出来,为什么?因为色法是心王跟心所两个所现的影像,从影像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本质。所以它不离心跟心所。第四个:

『不相应行─即是依于心、心所、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,故不离心、心所也。』

第四个「不相应行」,什么叫「不相应行」呢?首先,它不跟「心法」相应,因为它没有明了性;但是它也不跟「色法」相应,因为它没有质碍;没有一定的质量,不占一定的空间。因为跟「心法、色法」都不相应,所以叫「不相应行」。

那这个法是怎么安立呢?『即是依于心、心所、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。』就是说:心法跟色法有各式各样差别,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