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 第五卷大乘百法明门论

《百法明门论》全本免费阅读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,戊二、重举五位详列百法。

本论「随文释义」,我们分成两大科:第一大科、「承圣言以标宗」,是说明「百法明门论」的宗旨:『如世尊言,一切法无我』。天亲菩萨在造论之前,先标出本论的宗旨。如,随顺或者说是依止。我依止佛陀的圣教量来标出本论的宗旨。什么是本论的宗旨呢?「一切法无我」。换句话说︰一切有为法、无为法,不管是生灭法、不生不灭法,这些法都不是自然而有的,也不是上帝创造的,都是要假借因缘和合才能够出现的,从本性上来观察,它是「毕竟空」──无我、无我所,所以叫做「无我」,学习本论就是要了解这个道理。这是第一大科,「承圣言以标宗」。

第二大科、「设问答以明宗」,就是设立了两个问答,来广泛的说明「一切法无我」的道理。这当中就有两番的问答:「何等一切法?」「云何为无我?」一切法无我分成两部分,先解释什么是一切法的「差别相」,然后再说明「无我」的道理。那么天亲菩萨解释一切法,是先简略的说明一切法的项目,就是五位百法的名称,以及生起的次第。以下就广泛、详细的说明百法的差别相。

戊二、重举五位详列百法

己一、心法

所谓「心」,唯识的定义就是「了别」,是说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能够对所缘的境界,生起明了、分别的功能,这叫「心法」。它有明了、分别的功能。心法总共有八个识,先把它的内容标出来:

[第一心法,略有八种:一、眼识。二、耳识。三、鼻识。四、舌识。五、身识。六、意识。七、末那识。八、阿赖耶识。]

「心法」在一切有为法当中,它造业的势力最强大,「一切最胜故」。它的内容有八个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这是标出它的名称。

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,解释分成两段:第一个「总标」,先将心法的体性跟作用作一个总标;第二段再详细的解释八识的作用。总标当中又分成两段,第一段是发明「心识的体性」,第二段是讲「心识的作用」。先看第一段:

『心性离过绝非,尚不可名之为一,云何有八?』

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,「性」就是本质,虽然经常起烦恼,遇到可爱的境界起贪烦恼、遇到不可爱的境界起瞋烦恼,这些都是一种外在的作用,就它的本性来说,是『离过绝非』;以教门来说是「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」─清净就是「离相」离一切相;以禅宗来说就是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我们的本性离一切的过非,那么既然是离一切过非,尚不可名之为一,云何有八?它是一种无我、无我所的清净法性,这种平等法性的境界是没有对立的,「一」都不可得,哪有所谓「八」识的体性呢?从体性来说是毕竟空,无我无我所,『离过绝非』,离一切对立的相貌。从作用来说:

『若论相用,浩然无涯,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,略有八种。』

既然它的「本性」是毕竟空,那么这八个识是怎么安立呢?是约着它的「相状」跟「作用」来说的。因为内心一动,就有作用、就有相状,可能是染污的相状,也可能是清净的相状;每个人的烦恼跟善根各式各样,,所以内心不动的时候,是离过绝非,什么事都没有,但是这种情况我们做不到,凡夫就是喜欢起心动念,一动之后,『浩然无涯』,内心的活动就有各式各样。『今就有情分中「相用」最显著者,略有八种。』我们无法把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,很微细、清楚的讲出来,怎么办呢?就把比较明显的,列出八种作用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我们研究《百法》,不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,以为我们这念心有八个体性,我们原本妄想就很严重,研究唯识之后,还打了八个妄想、有八个心,不是这个意思。是就着它的各种功能,各安立一个法──眼识的功能,能够了别外在的色尘,我们安立作「眼识」;能够听到声音,安立它是「耳识」;能够去尝味道,安立作「舌识」…有这样的功能,就安立这样的作用。

比如我们说海公长老,我们可以称他「院长」,也可以称他「方丈和尚」,那他的名称是怎么安立的呢?是约「作用」。就着他在佛学院能够表现领导的作用,安立作「院长」;就着他能够住持一间寺庙,安立作「方丈」…他有各式各样的名称,老和尚、长老…这些都是约着他所发动出来的的作用来安立的;其实他就是他,海公就是海公,都是同一个人。

就是说这以下的八个识,是因为我们内心基本上有八个很特殊的作用,虽然每一个人的心识各式各样,但是大致上有八个最大的作用,所以安立了八个识,是约着它的「相、用」安立的。这是我们应该清楚的。不要认为有八个自体的识,这样就违背前面的宗旨,天亲菩萨已经告诉我们百法的宗旨是「一切法无我」。所以『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,略有八种』,这个「相用」是一种因缘所表现的作用。这是蕅益大师在解释八识之前,先作一个说明。

这八个识,我们先看附表二——八识业用。这个补充讲表不是我有这样的智慧能够画出来,这个补充讲表引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所画的。

先看图的右上边,这个「性」是指「真如佛性」─「真者」,真实不虚,它的体性是不颠倒、真实不虚的;「如者」,恒常不变,纵使造了五逆十恶,仍然是一种清净的境界;它是「真」,也是「如」的一种佛性;佛者「觉」也,一种明明觉觉的本性。

从经典上来看,这个真如佛性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,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,它恒常存在,它的相貌是清净本然、周徧法界,可以说是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。佛陀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我们每个人的内心,都有三件事情一直在系缚我们:

第一个是「烦恼」,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烦恼活动,有些人烦恼重、有些人烦恼轻,都有烦恼。其次,我们内心有无量无边的「业力」,常常感觉到有些事情自己实在做不了主。第三个是「果报」。就是惑、业、苦。

我们再来看看「清净本然,周徧法界」,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「惑、业、苦」不是本来有的,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境界,是后来才有的,所以是可以对治、消灭的。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,但是一念不觉、一念的妄动,如《大乘起信论》上说:「真如不守自性」,真如原本是很清净的,但是我们凡夫不欢喜安住在空性,就向外去动──「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不觉。」就变成了「识」。

这个「识」虽然是了别,但是「识」有杂染的意味,凡夫才讲「识」,圣人是讲智慧,转识成智。通常我们在经论里看到「识」,就是有染污的意思,不是清净的,所以图表中有很多黑点,表示有很多的烦恼、业力、痛苦的果报,也就是有惑业苦的轮回。

第一个最微细的识就是第八识,就是异熟的功能。这八个识有八个功能,《成唯识论》把它会归成三大类:

第一个、「异熟」─第八识

「第八识」它的形相非常的微细,我们昨天有简单说过,第八识并不造业,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,永远保持「无记」的状态。你造善业它也不帮助你,你造恶业它也不阻止你,完全没有意见;前七识要造重大的善业、恶业,它完全保持没有意见,就是相续保持一种无记的状态。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?就是「受熏」,接受业力的熏习,把种子保存下来,就做这件事情。所以我们第八识的功能,《唯识学》安立作「异熟」,它的功能就是异熟;另外一个功能「阿赖耶」,前面有说过,就是「摄持」。这地方《成唯识论》是安立作异熟。

「异熟」的意思,简单说就是「果报」─果报识,它本身不造业,只是收集你造业的结果,它受熏。为什么不直接解释为「果报」呢?要讲「异熟」,因为它有三个特殊的意义:

(一)异时而熟:是说第八识的功能,我们前七转识在造业的时候,不能马上得果报,第八识先把它保存下来,这个业力要累积一段时间。好比我现在出了家、或者准备要出家;我现在开始造善业,造了极乐世界的善业、或者是天道的善业,虽然我造了那么大的善业,但是我现在的果报,还是人的果报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因为「异时而熟」,这些善业先被保存下来,不是马上得果报,你现在的果报暂时被第八识摄持住、这个果报的势力还没有消失,所以不能马上转变。就是:「造业时间」跟「得果报的时间」不一样,这就是「异时而熟」。

(二)异类而熟:前面是讲「时间」的差异,这里是讲「因跟果」性质的差异。异类,「类」就是种类,所谓「因通三性,果为无记」,是说︰你造业时,有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三性;你能够造广大的善业,也可能因一时的糊涂,造了重大的恶业,业有善性、恶性,但是果报只有「无记」,果报不讲善恶。你当一个贫穷的人、得到贫穷果报,贫穷果报只能说「这是恶业所招感的不可乐果报」,不可以说「贫穷是属于恶性」;如果这个果报的本质就是「恶性」,因为恶性有招感性,它又会招感恶的果报,这样的话,一个人要是堕落到一个恶的果报,那就永远没办法解脱了。事实上有些人在贫穷当中奋发向上、更加努力,这种果报反而使令他增上,怎么能说它是恶性呢?所以:「果报」不论善恶,果报只论可乐、不可乐。这是第二个。

(三)「变异而熟」:这是说从因到果的过程,会有一些变化。比如说我造了五逆十恶,这些业力被第八识摄持住了,内心就会有一些不安,但是只要尚未得果报的业力,都还有很多的变数。你可以透过拜忏、念佛的修行功德──万德洪名,这个清水珠投到你的内心,跟你的五逆十恶一接触的时候,清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。念念之间,就把你五逆十恶的罪业慢慢慢慢给消灭掉。

只要一口气还在,自己的业力,都有能力去改变!业力不是永远保持不变的,这就是「变异而熟」。除非这个「果报」已经出现了,那就很难改变了;只要这个业力还被第八识保存,那就有很大的变数,有可能会随因缘条件而继续增长,也有可能会消减下来,它会起变化。

综合上述:「因」和「果」之间有三种性质:一个是「异时」,指时间上的差异;第二个「异类」,是指性质上的差异;第三个「变异」,是从因到果,中间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。这三种性质都是以「第八识」为主,所以安立第八识叫「异熟识」。从无始劫来到现在,它负责收集你的业力,把你每一生所造的业力,全部收集起来,处于内心当中,并不断地变化。当然它自己不能变化,就是你前七识去造业,然后对它产生影响,总之第八识的主要功能就是「异熟」。这是第一个。

第二个、「思量」─「第七识」

第七意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,跟第八识的性质一样,都是属于无记,不过它的无记是「有覆无记」。前面的第八意识是「不覆」,它不覆盖真如、也不障碍圣道,第七意识它障碍圣道。第七意识的功能是「思量」,思量就是思惟度量。我们说「识」有了别性,那第七意识为什么安立作「思量」呢?因为第七识的明了性,它的特性──能够对所缘境生起很「深入」的思惟观察,它的深入跟微细,不是前六识所能比的,它能够对所缘境深入跟微细的观察,而且是「相续」的观察。

「第七识」不像「第六意识」的所缘境是变化的,第六意识有时候想善、有时候想恶,有时候想过去、有时候想现在,就像猴子去抓树枝一样,一下子抓住这棵树枝,又放掉、抓另一棵…前六识都是各式各样的变化。但是第七意识是非常专一的,它的所缘境就是「第八识」,它就是从头到尾一直注意第八识。注意第八识做什么呢?就把第八识错认为「我」,执持第八识的「见分」为我。

这是怎么回事啊?就是说:第七意识的性质,并不向外攀缘,它的明了性不向外,它欢喜向内。它向内攀缘谁呢?攀缘第八识。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微细,剎那生、剎那灭,剎那生、剎那灭…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心识比较粗,第八识比较细,所以它看第八识以为第八识是恒常住、不变异的,它的明了性一直存在,是常住真心;就好像我们看日光灯一样,感觉灯光是相续的,其实日光灯闪烁的频率,一分钟有一百二十下,但是我们眼睛的观察力比较粗,看日光灯,也是感觉日光灯是常住不变的。第七识也是这样,它一次一次对第八识思量--恒审思量第八识,然后执为我,它的功能就是「执我」。

第七识在有漏位是「执我」,但是转识成智之后,就转成思量「我法二空」平等之理─平等性智;凡夫位是思量「我法二执」,这两个不同,但是都是思量。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思量,能够对所缘境深入微细的观察。再看前六识:

第三个、「了境」─「前六识」

前六识的功能,《成唯识论》安立作「了境」,「了」就是「了别」的意思。虽然八识都有了别功能,但是前六识的了别功能特别明显,因为第八跟第七识的了别性,都非常微细,性质不是那么明显。第八识的了别性所发动出来的作用,是「异熟」的特性多;第七识是「思量」的特性多;前六识是「真实了别」──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并且广泛的明了分别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以安立作「了境」。

在图表中,我们看第六意识是在「中间」,然后从右边到左边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前六识大都是一起活动的,它的功能就是了境,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。从这个表,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唯识大纲,依《成唯识论》的分类,分成这三类:第一个,它的体性是「异熟」;第二个「思量」这是第七意识︰第三个「了境」是前六识。

这是个大纲的说明,以下看讲义第十面,我们再看蕅益大师说明「别释八识的相用」,别释当中蕅祖把八识分成了四类:一、是前五识,二、第六识,三、第七识,四、第八识。在唯识学有的地方把八识分成四类,有的地方是分成三类,都可以。先看第一个「前五识」:

『依于眼根,了别色尘,名为眼识。依于耳根,了别声尘,名为耳识。依于鼻根,了别香臭,名为鼻识。依于舌根,了别滋味,名为舌识。依于身根,了别痛痒寒热等触,名为身识。』

前五识都有它「所依的根」以及「所缘的境」。我们看这个表可能会清楚一点,前五识的作用是「了境」,前五识都有它的所依跟所缘。所谓「依」,是指它的依止处要有「根」。「根」在《唯识学》是解释为「依托」,这是一种譬喻,就像一棵树能够生起枝叶花果,是要依托它的根去吸收阳光、水分跟矿物质等等,才能生长枝叶花果。比喻说我们前五识要生起了别的功能,也要依止「根」。叫做眼根,眼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个四大,它是属于色法,眼根就是眼球。

这个「根」,医学上比较肤浅的看法,是认为我们眼睛能够了别青黄赤白,是因为眼睛里有「视神经」的系统,这个视神经是一个色法,可以用显微镜看到。但是佛法否定这样的思想,佛法认为我们眼睛能够看到东西,是我们内心有一个明了的「心法」,是「眼识」的作用。

举个例子:我从这个地方开车到竹山,从竹山开到鹿谷,没有错,能够走的是车子在走,但是是谁在开车呢?是「人」在开,真正能够开车的是人,你没有人,车怎么会动呢?这个意思就是说:人比喻眼识,因为有眼识、有心法在里面,这个心法是无形无相的,「根」只是依止处而已。

《楞严经》上佛陀说:一个人眼球败坏了,但是他的眼识仍然存在,怎么知道呢?你眼球败坏,你看到的是一片暗相,但是你那个明了性还在。如果说我们能够看到东西是眼球的作用,当眼球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