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三国演义 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8

庞统死得早,没有机会和诸葛亮展开较量,诸葛亮因此少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。不过,对诸葛亮来说,通往权力巅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庞统,而是关羽。

桃园三结义发生在公元一八四年,诸葛亮出山是公元二〇七年。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时,关、张已经跟了刘备二十三年,三人“寝则同床,恩若兄弟”,关系不是一般的“铁”。任何加入刘备集团的人都只能居于关、张二人之后,诸葛亮既然以管仲、乐毅自居,当然不甘心排在这两人之后。

张飞是个粗人,对争权夺势不怎么在行,也不怎么感兴趣。关羽就不同了,他不但名气大,还是刘备手下的第一号武将,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。“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”,身为名士的诸葛亮很难在关羽那里获得尊重。刘备一旦去世,首席顾命大臣非关羽莫属,到那时候,诸葛亮的“职业生涯”也就走到了尽头。

自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之后,他一直在不动声色地算计关羽,希望早早除去这块绊脚石。无论是“华容道”,还是“战长沙”,诸葛亮都要关羽立军令状,一旦失利,就要将其军法从事。虽然诸葛亮明知刘备不可能同意将关羽正法,但仍采用这种极端方式来刺激关羽,无非是希望关羽把命拼死在战场上。以诸葛亮的精明,他早就知道关羽目中无人的性格,派关羽攻长沙之前,诸葛亮故意要关羽比张飞、赵云多带些兵马,关羽哪受得了这种轻视。

等到刘琦一死,诸葛亮知道机会来了,荆州这么大一块地盘,东吴一定是要来争的。按道理,刘备应该遵守诺言把荆州还给东吴,但这是不可能的。不还,东吴势必动用武力前来争夺。诸葛亮趁机向刘备建议派关羽去守襄阳,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
庞统战死落凤坡,刘备身边没有了谋士,来调诸葛亮,诸葛亮干脆把荆州全部交给了关羽。等到后来东吴再来索要荆州,诸葛亮乐得做好人,明着答应了,暗中却让关羽去和东吴结仇。

关羽性格本来就骄矜自负,而曹操的赏识和礼遇更助长了他的傲气。骄傲会导致严重脱离群众,独孤求败,败了只有死路一条。常胜将军项羽就是一个例子,他一生只败过一次,就是在垓下。

听说马超归顺了刘备,关羽一本正经地向刘备请求同马超比试比试。诸葛亮当然不想让关羽离开前线,马上送去“一顶高帽”,关羽看了诸葛亮的信后心里很受用,像得了“奖状”般地把来信遍示宾客。

等到战胜曹仁,得了襄阳,关羽更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他把“北拒曹操,东和孙权”的战略方针抛到了脑后。最终,两面受敌的关羽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马忠活捉了。

在诸葛亮和关羽的争斗中,最终以诸葛亮的胜出告终,他不仅是完胜,而且是胜得不着痕迹。

曹操在位的时候,他手下人没有太多的争斗。曹魏集团处于中原地区,四面边境都不太平,战事繁忙,还没到分配胜利果实的时候。一般来说,创业时期的“窝里斗”比较少,因为这时候共同财富不多,可引起争斗的彩头不大。另一方面,此时整个集团上升的空间很大,如果不争功,落个好人缘、好名声,对自己的前途大有帮助。将来水涨船高,那时才是收获期。一旦事业快速发展期过了,“窝里斗”就开始了。机会过期作废,如果抢先一步占到好位置,别人很难取而代之。

何况,有曹操这样一个明白的领导坐镇,下面的人不敢明着争权,让领导看出自己野心勃勃是没有好果子吃的。唐太宗在位时,李泰和太子李承乾为了继承人的位置斗得你死我活,最后却便宜了置身事外的李治。

曹操死后,有想法的大臣开始蠢蠢欲动了。曹丕和曹睿都不是长寿的人,等到年仅八岁的曹芳即位之后,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。

魏明帝曹睿病重时,本来想任命曹操的小儿子,也就是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担任大将军作为首辅,与夏侯献、曹爽、曹肇、秦朗等人共同辅政。当时担任中书监的刘放和担任中书令的孙资是明帝身边的两大红人,他们受宠专权,夏侯献、曹肇就等着曹睿归天之后放手收拾他们呢。刘放、孙资二人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,极力推荐曹爽和司马懿担任顾命大臣,让夏侯献和曹肇靠边站。曹睿在两种选择之间犹豫不定,最终,刘放握着曹睿的手写下了诏书。

司马懿年长辈尊,曹爽刚开始同他合作时,还是很尊重他的,每有事情必去拜访咨询,凡事都是两人商量着来。不过,曹爽毕竟年轻气盛,时间长了,觉得自己被一个老头子压在头上很不舒服,于是将司马懿放到太傅的位置上架空,自己独揽大权,成了曹魏政权的实际当家人。司马懿看着曹爽为所欲为,自己又不说不上话,干脆称病告假。就这样,两人相安无事过了近十年。

司马懿本人虽然无欲无求,可他的两个儿子却不安分。司马师和司马昭都不是谦谦君子,司马师为了平叛,性命都不顾了。司马昭连皇帝都敢下手,怎么可能甘心让父亲交出权力,自己做一个世家公子。

同曹爽开战风险不小,虽说司马懿知道曹爽能力平平,但曹氏建国不久,“政府高级官员”大多同曹家感情深厚。如果曹爽横下心来以武力相向,司马懿的赢面不大。当时,皇帝曹芳还在曹爽的控制之中,如果曹爽带着皇帝去许昌,传檄天下讨伐司马懿,那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。后来,毋丘俭、文钦,还有诸葛诞两次兵变,虽然都失败了,但影响都不小。假如曹爽能借曹芳登高一呼,司马懿未必能够笑到最后。

这也怪曹爽的行为太过分了,明帝的才人他也敢接手,这哪是一个人臣该做的事?只要在位的皇帝能够亲政,一定会对曹爽痛下杀手。

在这种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,一旦发生动乱,司马懿即使在“休假”,也不可能脱身事外。与其坐等,不如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。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要冒险铲除曹爽的原因。

在司马懿和曹爽的较量中,曹爽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他注定是失败的一方,而他失败得又是如此彻底,被诛灭了三族。

清谈误国的书生意气

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是魏晋时期,看看《世说新语》我们就知道,那是一个思想自由,言论自由,行为自由的时代。纵情声色、豪赌裸奔,这些后世看来荒唐的行为在当时却非常吸引眼球。

这段时期产生了许多文化名人,如竹林七贤,书圣王羲之,还有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。

江湖好汉聚会时少不了荤酒荤菜荤段子,文化人在一起中意的则是清酒清汤加清谈。

西晋清谈的风气,在东汉末年已经有了苗头。当时,相当一部分官员是清谈客,他们国学造诣深厚,尤其对形而上学这门功课,个个已达炉火纯青之境。书读多了,感想自然不少,看法也多,免不了想找人摆“龙门阵”,抒发自己的感想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